188bet体育官网 > 文化动态 > 文化动态
“经师”、“人师”张尔岐 ——为纪念张尔
发表日期:2014-03-30 共浏览 次 来源:188bet体育官网
总之,古人都说张尔岐不愿显声扬名,因而在其生前也就名声不大了。
第二点,受地位、职业和生活环境的限制。名声显扬的因素大致有事功、地位和德才等。张尔岐的事功是在学术方面,是他研究儒经取得了卓著的成就。但是这种事功也仅只使他闻名于学林,在一般人中却不被相知;他身为一介塾师,毫无地位可言;他所有的只是德才,然而这一点如无前二者统领,也就会寂寂无声了。更何况他身处穷乡僻壤,交游十分有限,难以为人所知晓,默默无闻是必然的了。
第三点,著作流布不广。文人学者向来是名以文彰,靠其著作知名于世的。如果其著作流布不广,他的学识、成就就不能广为人知,他本人自然也就名不见经传了。张尔岐著作十分丰富,人称“等身”(所有著作摞起来,可以比及他的身高),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,不能及时刊刻问世,只是靠子弟和友人手抄笔录传阅,这当然就不能广泛流布,他的名声也不会广传远播了。到清乾隆年间修《四库全书》,在全国征集图书时,乡里们才把他的著作呈送上去,以后“海岱经生益知先生为三先生以后一人。”(济南《蒿庵书院碑文》———陸耀)这才在山东经学界,知道他是堪称“三先生”(指东汉玄康成先生、北宋孙复泰山先生及石介徂徕先生)后的又一人,这也已经到了他去世近百年的时候了。
六、现在纪念张尔岐还有什么意义。
曾与某友人谈论过纪念张尔岐四百周年诞辰的事,友人颇不以为然,以为三百多年前的张尔岐是经学家,可是经学在今天来说,已经是明月黄花了,跑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而无实际意义,因此纪念张尔岐也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。果真是这样吗?倘乎真是这样,那不就“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”了吗?事实上并非我们庸人自扰,今天纪念张尔岐是有其现实意义的,起码以下几点可以说是:
第一,张尔岐为我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,时至今天还可以是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资源,可以开发来古为今用。张尔岐一生以弘扬“圣人之道”为已任,自十五岁时听说有人行“圣人之道”就非常高兴。他以为“圣人之道”备在“六经”,(“六经”现通常称为“五经”,因为“六经”中的《乐经》早已不存在了),儒经是“圣人之道”的载体,所以他皓首穷经,垂幕之年还与同志者组建起“经学社”深研儒经。更重要的是他主张“穷经要归于体道”(《蒿庵集》卷三《经学社疏》),倾力钻研儒经的目的在于实行“圣人之道”,并不是停留在读读书本上,所以他强调(对“圣人之道”)“正当以笃志力行为先务耳”(《蒿庵集》卷一《答顾亭林书》),把实践放在了重要位置上。
张尔岐所信仰并奉行的“圣人之道”,其主要内容就是孔子所倡导的“仁”与“礼”,主张以“仁”与“礼”治国的。“仁”,在政治上是行仁政,为政以德;在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是讲仁爱,“爱人”。今天我们为这种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,如“以人为本”、“行政为民”、“关切民生”等等。对于这些新的内容与课题,都是贵在实践,正是我们坚持不懈地实践,才使人民群众得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。张尔岐的知行合一,重在实践的主张,不但出现在三百多年前实为难能可贵,而且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也仍然有着很强的启发和激励作用。
张尔岐深研“五经”,精于“三礼”,尤其特别钟情于《仪礼》,对《仪礼》的研究取得了超人的成就。如前所述:《仪礼》是一部古代礼仪的汇编,在它的十七篇中,记录了古代贵族的冠(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加冠,行冠礼,标志着已是成年人,将要担负起成年人的社会责任)、婚、丧、祭、相见等等礼义的细节。这些礼仪虽然是施行于贵族之间,但也深深影响了全社会,成为肯定社会习俗、规定人们行为的准则。它对后世历代的礼仪影响很大很深,至今我们有些礼仪,还有某些古礼的影子。
文明社会必然是有“礼”的社会,“礼”对于社会意义是十分重大的,它关系到人的思想道德,可以引导人的价值取向;它关系到人的举止行为,对人的举止行为起到规范、约束和指导作用。今天我们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,是绝不可低估“礼”的作用的。在这当中,“礼”首先有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,它与法制并行不悖,法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,有许多可由它来承担;法制所延伸不到的地方,有些要靠它去渗透。假如说人人都能相互以礼相待,事事以礼让为先,那社会就可以消除许多不安定的因素。礼又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和润滑剂,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,礼的作用是任何其他都不可能替代的。张尔岐正是看到了礼的巨大社会功能,所以才热衷于研究礼仪。虽然古礼与今礼已大不相同,无论是在思想层面上还是制度层面上都因时而异了,但是张尔岐对礼仪研究的成果及其历史作用是不能否定的。同时,礼仪本身又有其延续性和继承性,今天我们要行新的礼仪,张尔岐所研究的古代礼仪,仍然有参考价值。
第二,张尔岐做人的品格,可供我们人格自我完善作参照。虽然时代不同,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变,但是有许多关于人的道德品行的东西,还是有永恒价值的。譬如说爱国,这是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、任何时代的社会公德底线。张尔岐尽管思想泥古,坚守他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,这无疑限制了他的视野,使他不能与时共进。然而他是把正统看作了国脉,将忠君当做爱国,他的耿耿爱国之心还是昭然可见。所以历来人们将他与清王朝统治者的誓不合作,看做是他拳拳爱国的赤子之心,是他坚贞的民族气节,而颂扬不止,这无疑会激励今人的爱国情怀。
再如张尔岐受人称道的孝悌品行。孝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俗话说“百善孝为先”;孔子说:“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(《孝经·三才》)孝是天经地义的事,是人们所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。悌是孝的延伸,意为尊敬兄长。孝悌虽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伦理道德,但是它有延展性,可以由此及彼,由亲及疏,成为社会的普遍道德。“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”(《礼记·礼运》),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,这些古誓人的名言,都在倡导将孝悌由家庭推展至社会,并以为这是治理国家,达到“天下大同”的必要条件。 (待 续)
作者系县志办退休干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