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文化动态 > 文化动态

“经师”、“人师”张尔岐 –———为纪念张尔

发表日期:2014-03-28       共浏览 次       来源:188bet体育官网

三、张尔岐为什么没考中举人?
  张尔岐七岁入学读书,受名师陈苍屏等人的教诲,他自己又聪敏好学,所以在十六七岁时便考取了秀才,不久又补上廪生。照此情形看来,以后在科举道路上将是一帆风顺,直达成功的彼岸了。其实不然,他竟输在了起跑线上。自明崇祯三年(1630)他十九岁时开始,一连三科(每科时隔三年)参加乡试,都是名落孙山,铩羽而归,始终没有中举。

  张尔岐为什么考不上举人呢?是他的学业不精,抑或命运不济呢?不是的,全然不是的。他在求学期间,是同辈中的佼佼者,出类拔萃,既有才又好学,老师夸奖,同学赞成,是地地道道的优等生。那究竟是何缘故使他不得中举呢?要解释张尔岐科场失意的原因,就用到了现下常说的一句话:性格决定命运。那么张尔岐是什么性格,这种性格又是怎样决定了他的命运的呢?

  科举考试从隋代兴起,到了明清时代文科就只考八股文了。八股文正式的名称是制义,或制艺,是科举考试所限定的一种特殊的文章体式,之所以称它为八股文,是一篇文章中含有八股。一般来说,一篇八股文有八个部分,前四部分(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),用一般的散文句式来写(当然每部分的句数字数都有限定);后四部分(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),每部分为一大股,每一大股要有两小节文字,称两小股,二四得八,共有八股。因此,俗称这种文体为八股文。这两小股文字,在内容上要相对相辅,即是上股(出股)要从正面说,下股(对股)要从反面说,舍此不可;在形式上句子要对仗,字数也要相等,不能破例。八股文在形式上大体如此,是极端程式化的。在内容上也有严格限制,即所谓“述而不作”、“代圣贤立言”等。说白了就是要按着圣人的意思,用圣人的口吻来说现成话,不得独立思考,不能阐述自己的见解。总之,八股文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极为呆板的公式,非常束缚考生的思想和才思,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桎梏。考生作八股文,就像带着枷锁跳舞,既不能阐发自己的思想,更不能释放自己的感情。

  张尔岐自少年时期就志存高远,想学得满腹的才华,以能实行“圣人之道”,经国济民。这样,他当然不会喜欢作这种形式呆板、内容空洞无物,除了当作科举考试的敲门砖,别无他用的文章,更不甘心被它束缚住手脚。他曾说:“初解文体,即以抄袭为耻,于人所习用,必力自湔除,唯取经史诸子语之稍稍远人者缀辑之。”(《蒿庵集》卷二《自订<书义>序》)。意思是,从一懂得作八股文,就以为抄袭那些套话是可耻的,所以自己作起来,必定把好些陈词滥调汰除干净,而选取经文史文和诸子百家的文章中那些人们不常用、比较新鲜的文词来组织文章。他这样做也得到了姓李的一位县督学的称许,不过后来他自己又厌倦了这种寻章摘句的做法,转而向把文章内容写得深刻方面去努力。

  就这样,他平时作文章,每拿到一个题目,便伏案冥思,捉摸它的内涵外延,由此而去考虑立意、选材、谋篇布局等问题。经过一番认真推敲,在脑海里就有了一篇文章的框架。于是赶紧捕捉住框架之中的脉络,组织材料,层层展开论述剖析。写到顺手之处,只是“唯以深思独喻为愉快而已”,至于八股文的要求是什么,早已抛到脑后去了。平时作文章是这样,到了乡试的考场上依然如此。这样写出来的文章,自然不合于八股文的体式,难入考官的法眼,那么落榜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  他两次参加乡试都失败了,别人都替他抱憾惋惜,他自己却不甚介之于怀。虽然也模仿过人家做的成功的八股文,但到第三次参加乡试时,作起文章来仍是我行我素,尽管表面上是在作八股文,其实骨子里还是自己那一套,于是再次失败。这时老师、同学和朋友都来劝告他,要他多读一些八股范文,并向指导学生作八股文能够中举的有经验的老师去请求指导。他也这样做了,然而也仅仅是作为参考,“终不肯袭用其语,以易吾初。”

  前已说过,张尔岐在少年时就胸怀大志,要行“圣人之道”,经国济民。但是要实现理想,施展抱负,还必须有这样的一个平台,这个平台就是身份和地位。说来说去要获得这些,还是要走科举之路才行,于是他还是要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。又经过二三年的准备,将于崇祯十二年(1639)秋参加已卯科的乡试。这时人们都觉得他的八股文已经作得很不错了,他自己也暗自以为希望在即,上帝将要酬报他几年来的辛劳了。不料风云突变,已卯年刚过春节,他父亲就遇难了,他在精神上遇到了惨痛的打击,当然无法应试了(按旧制丁忧中也不允许参加科考),几年来的辛劳与眼看到来的希望,一夜之间灰飞烟灭。

  又过了数年,当他的情绪稳定之后,再想到乡试考场上一试锋芒的时候,时局却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———明朝覆亡了,清朝定鼎了。家仇国恨及种种原因,使他十分仇视这个新的王朝,坚决不与之合作,不为其所用,便毅然而然地与科举之路拜拜了。

  说性格决定了张尔岐的命运,是说他志存高远,不同流俗,他自己有头脑,有思想,不愿心为形役,受制于那种窒息人性的科举制度。他对这种制度要抗争,要叛逆,在考试中他索要自己的话语权。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他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是最终成为科举的弃儿,然而他无怨无悔,彰显了自己独立的人格。 (待 续)

  作者系县志办退休干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