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8bet体育官网 > 文化动态 > 文化动态

“经师”、“人师”张尔岐 ———为纪念张尔

发表日期:2014-03-18       共浏览 次       来源:188bet体育官网

张尔岐字稷若,号蒿庵,济阳县今回河镇张稷若村人。生于明万历四十年七月二十二日(1612年8月18日),卒于清康熙十六年腊月二十八日(1678年1月20日),按虚岁说六十六岁,恰好是在明朝一半清朝一半。今年阳历8月18日,迎来了他的四百周年诞辰。
  三百多年来,在济阳县流传着许许多多张尔岐的故事。在这些故事中他成了“活神仙”,能呼风唤雨,驱鬼使神;能掐会算,善言人的吉凶祸福等等。不过在这些故事中,他是以字、号行世的,人们都称他“张稷若先生”或“蒿庵先生”,他的名字———张尔岐倒不怎么响亮,只是近年来才被叫开的。

  在纪念张尔岐四百周年诞辰的时候,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和义务,为他做一番正名的工作,以还原他本来的真实面目。让大家知道他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经学家和学者,是济阳县历史上第一文化名人,他的名字给济阳县带来了荣耀。为此,现在讨论以下几个问题:

  一、张尔岐是“活神仙”吗?

  答案是否定的。世间本来就没有神,他当然也不会是什么神仙,活着的时候不是,死去之后也不是。他是人,是同我们一样是有血肉之躯的人;所不同的是他的成就大,名声高而已。

  那为什么从前都说他是“活神仙”呢?

  那是在传说中把他神化了,传说不足为据。

  世间的名人不少,为什么单单他被传成了神呢?

  不是的,历史上的名人被传成神的不只是张尔岐一人,也不是从他开始的。如姜太公、关羽、诸葛亮、秦琼、刘伯温等,不都被传成了神吗?

  是什么原因使张尔岐被传成神的呢?

  这有其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。

  主观方面的原因有两点:

  第一点:从学术上来说,张尔岐是宗法程朱(程颢、程颐和朱熹)理学的。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“性命”之说,简单地说,就是人性与天命的关系(详见拙著《闲话蒿庵》)。张尔岐著书立说谈天命,这本是哲学中的问题,并没有什么奇怪,可是在他当时的乡亲们———那些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看来,却觉得那些问题玄而又玄,神乎其神,以为他深通天命玄机,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,而是“半仙之体”,这就难怪说他是神了。

  第二点:张尔岐学识渊博,他所研究和通晓的东西多多,诸如经学、哲学、史学、文学、医学、佛学等等,但是受时代和科学水平以及宇宙观的限制,他也研究甚至相信一些迷信数术,像太乙、奇门、遁甲、六壬和云物、风角等。当他遭遇了家园巨变,绝意仕进之后,一方面做塾师教授乡里,一方面读书著述,闲暇时间便时常“杂坐田父酒客间,剧谈神仙、方技、星卜、冢宅不绝口。”(《蒿庵集》卷第二《<日记>又序》)有时和乡邻们侃大山,有时喝个小酒,乘着酒兴神聊一番。谈些什么神仙鬼怪、星象、算卦和阴宅阳宅等,反正是些不着边际的事。这在他来说,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凑乐子说笑话,才谈论这些的,但也不能排除有时他也是出于自己的唯心主义认识,把某些迷信的东西当做正经学问来传播的。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的,反正他给了乡邻们一个神神道道的印象,很容易叫人把他当成“活神仙”。

  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两点:

  第一点:张尔岐和很多旧时代的文人有所不同,他没有那些人的酸腐架子,很容易和农民乡邻们打成一片。隐居后他已经是“半个”农民了,共同的农民生活,使他和乡邻们苦乐相通,生命息息相关,感情水乳交融。由于他道德高尚,学识渊博,所以乡邻们在亲近他的同时,又十分敬佩和爱戴他,从心底里想赞颂他,宣扬他。可是这些乡邻大多是些不通文墨的庄稼人,不可能拿起笔来作诗填词或著书立说来颂扬他。他们有的只是一张嘴巴,就用这张嘴巴,农忙时在田边地头,农闲时在街头巷尾,描述着张尔岐那些美德懿行。大家你说我听,我说他听,口耳授受,辗转相传,张尔岐的一些事迹就风一般地传播开来了。

  要知道群众的口头创造能力是无限的,也是非常活跃的。张尔岐的许多事迹就在一传十,十传百的过程中,经过多人加工润色,形容夸张,添枝加叶,或者移植内容,虚构情节,使之故事化、典型化,因而也就更加有声有色了。更有甚者,传说的人为了使故事更加奇异动人,而通过幻想,借助神的力量,做到了靠人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,得出了最符合心愿的结果。这样,故事圆满了,生动了、奇异了、成了神话,神话的主人公张尔岐也就随之变成了神仙。

  第二点:也有些巫婆神汉之类的人,为了骗取人的钱财,树起了张尔岐“活神仙”的招牌,招徕四方,愚弄群众。他们把张尔岐推上神台,为他罩上神仙的光环,让他降妖捉怪,画符作咒,算命打卦,名之曰为人祛灾致福。这样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闹剧,达到了编导们自己的卑鄙目的,却把一个卓有成就的学者,糟踏得人妖颠倒,面目皆非。虽美其名为神仙,实则是用来作为骗人的工具。

  二、张尔岐是个什么样的人?

  这在本文的题目中已经点明了:是“经师”、“人师”。

  所谓“经师”,是指他在研究儒家的经典著作(如“四书”、“五经”或“十三经”)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,被人称为经学大师。张尔岐遍研儒家的群经,经经都有自己的研读体会和心得,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,他所著的《易经说略》、《书经真解》、《诗经说略》、《仪礼郑注句读》和《春秋传义》等,都展现了他治经的能力和成就。

  张尔岐在编织群经的基础上,更特别着力研治《礼经》。我们常说的《礼经》是包括了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和《礼记》的“三礼”。其中的《仪礼》在西汉的时候已经取得了“经”的地位(后被《礼记》取代),是儒家的一部重要典籍,相传是孔子采集周、鲁各国即将失传的礼仪整理编成的。这是东周之前的古礼汇编,是后代封建社会中礼仪的渊源,是历代制定礼仪的根据,为儒家十分重视。但是这部书文字艰涩,不易读懂,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就有这样的感觉,别人就可想而知了,所以很多学者视读《仪礼》为畏途,竟至后来逐渐无人问津。然而张尔岐却不畏艰难,去奋力攻读,却是为何呢? (待 续)

  作者系县志办退休干部

上一篇:没有了